陈学婧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资源如何在不同经济主体间配置,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作为“十四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要点之一,“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将是未来5年衡量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效率的高低,事关能源安全战略空间的大小,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对于实现2060年碳中和愿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2019年单位产值能源消费为0.4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5%。“十三五”前四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13.2%,完成“十三五”期间下降15%总目标的87.1%。但我国能源强度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利用存在着无效损耗,各区域间能效差异明显,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
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大幅提高利用效率,首先要推进能源革命,解决能源结构不平衡问题,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改变当前高碳能源结构,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考量能源技术效率,也涉及产业结构 、市场机制等能源经济效率范畴。在提升能源系统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同时,对能源效率指标进行分解,系统研判能效提升途径与机制,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此为提高能效的核心动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位于核心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动力。亟待突破能源技术装备短板,推动储能、氢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发展智慧能源技术;积极发挥区域间技术竞争效益,释放溢出效应;弱化科技进步对能源消费可能产生的反弹效应,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引导资源高效配置。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为目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深入推进。聚焦能源领域,须加快能源价格体系和产业市场化改革,确保要素得以市场化配置,消除能源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直接负向作用;打破区域能源要素市场分割,推动能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有效配置;加强能源监管,推进能源领域国企混改。
三是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能源资源投入结构。“十四五”我国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是各类经济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资源转换器”,产业部门变迁及生产率提升是能源提效的重要动力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调整能源要素投入结构,矫正能源配置扭曲,可大幅改善能源效率。
四是注重区域能效时空异质性,因地制宜挖潜提效。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效率,要把握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的区域间差异性和区域内集聚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制约,需要客观评价各区域自身禀赋,因地制宜探索能效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