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公示稿)发布,规划建议上海17号线延伸至嘉善南站,途经嘉善站、西塘站、水乡客厅等重要节点;苏州10号线延伸至水乡客厅站,途经黎里。
嘉兴市代管的嘉善县是浙江省唯一同时与上海和江苏接壤的县,距沪杭苏均只有100公里左右。如果上述规划获批,那么上海地铁将再次跨省——七年前,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已延伸至江苏省苏州市代管的昆山市。
地铁通连是长三角城市融入上海都市圈最显性的表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接轨上海方面,江苏的苏锡常走步较快,在对接杭州方面,宁绍也获得了巨大红利。
嘉兴毗邻苏州,两地距离上海市中心均不到100公里,但嘉兴经济远不如苏州,被称为“浙江最不争气的城市”。要知道,在1980年代之前,苏州和嘉兴在经济上差距很小。近四十年嘉兴为何落伍?未来搭上了上海、苏州地铁后,嘉兴会跟上步伐吗?
嘉善谋划“2221轨铁网”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公示稿)提到,要在嘉善构建“2221”轨铁网,包括沪杭高铁、通苏嘉甬高铁,沪杭城际、沪嘉城际,上海17号线延伸线、苏州10号线延伸线以及沪杭铁路。
嘉善 “2221”轨铁网示意图
其中,示范区轨交1号线从上海地铁17号线东方绿舟出发,沿线设淀山湖站、水乡客厅站、北祥符荡站、西塘站、姚庄站、谈公北路站、嘉善站、嘉善体育场站、高铁新城站、嘉善南站,远期接入平湖轨交。1号线明年动工,2025年开通运营。
虽说好饭不怕晚,但相比昆山,嘉善这口“饭”晚了至少十二年。2013年,中国首条跨省地铁开通,从昆山乘地铁能直达上海。苏沪连接还再继续深入,年初,西起苏州3号线唯亭站,东接上海11号线花桥站的苏州S1线多车站封顶,预计2023年底试运营。
嘉闵线北延至太仓
9月,上海市政府相关新闻发布会透露,轨交嘉闵线将于明年启动建设,计划在上海嘉定新城主城区设站4座并向北延伸至苏州太仓。苏州到上海将又多一条地铁线。相比苏州,嘉兴和上海的交通对接相对滞后,包括轨道交通、打通断头路、开通公交班车等都还在研究和规划对接中。
从长远来说,沪苏浙跨省轨交建设是从交通领域寻找突破口,摸索一体化示范区项目协同可能性,该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两区一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一体化示范区处于长三角多个经济板块交接地带,是连接上海、江苏,对接杭州和宁波的长三角经济活跃地带的交通枢纽,长期受沪宁和沪杭甬经济带发展影响,在产业上有一定特色。但由于规划、布点、招商等因素形成的产业缺陷,呈现出发展失衡的特点。
嘉兴经济不匹配区位
吴江嘉善青浦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吴江区GDP比嘉善和青浦总和还多。从增长率上看,2009—2018年嘉善县增速最高,而青浦和吴江两个区发展速度在2012年以后有明显回落,吴江区在2016年到达谷底,之后便开始攀升,青浦的发展则一直较为平缓。
示范区三个区县经济发展指标
三地产业结构差距较大。青浦区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领先其他产业,2018 年增加值实现5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区GDP比重上升为55.6%,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出与上海其他地区更加雷同的趋势,三产优势更突出。

吴江区在三产发展上有较大改进,增速达到8.5%,超过了二产增速,但占比上仍是二产占较大优势。嘉善县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然而其总量、结构和增速都处于较低水平,在与其他两地协同发展时,存在一定差距,与长三角整体三产比重相近。
嘉善和吴江的差距也是嘉兴与苏州实力的体现。距上海约100千米的嘉兴和苏州,区位条件相同,但经济发展状况却迥异。相比苏州,嘉兴是典型的“大都市阴影区”。上海和苏州的经济等级位列长三角前两位,而嘉兴无论在浙江还是长三角均排名靠后,与区位条件不匹配。
嘉兴苏州两地经济主要指标对比
去年,嘉兴GDP总量5370亿,人均11万元。苏州GDP总量19235亿,人均18万。回溯30年,1990年,苏州GDP是嘉兴的2.48倍,人均GDP差1000 多元;苏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嘉兴的2.12倍。2018年,苏州GDP是嘉兴的3.81倍,差距扩大了1.33倍,人均GDP是嘉兴的 1.6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苏州是嘉兴的4.28倍,差距扩大了2.16倍。
苏州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60%以上,且近年来都以30%以上速度在增长。反观嘉兴仍以化工、纺织、服装、化纤等传统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2018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7%,与苏州相比差20多个百分点,且真正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的企业不多。
资料显示,苏州市有国家级开发区园区14家,仅苏州市区就有5家,而嘉兴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只有4家, 只是苏州的零头,从开发区园区的规模来看,嘉兴也远远比不上苏州。
错失了“改开四十年”
嘉兴被称为“让人难以理解的城市”,在苏州的耀眼光环之下更显尴尬,原因何在?
长三角夜间灯光图,嘉兴区块相对黯淡
自1980年代开始,苏州乡镇企业发展定位是“为上海的国营企业做配套”,利用上海的人才、技术,积极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产业转移。而嘉兴地处浙北地区,由于温州模式的崛起,绍甬经济圈的形成使得浙江工业和第三产业重心向浙南偏移。另外,浙江省长期将其作为农业基地,农业定位使嘉兴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一直受到限制,此其一。
其二是,1980年代中期,嘉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而原有的嘉兴地区市政府及经济重心设立在湖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嘉兴丧失了来自湖州的资源,新嘉兴可谓是“白手起家”。分割后的嘉兴自身的经济基础骤然变弱。
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两地自身发展条件也有不少差异。从产业发展路径与基础来说,1980年代,苏州农业劳动力过剩高达一半以上,通过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吸收了过剩的劳动力,培养了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至199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地价逐步攀升。很多企业在选择建厂地址时,把眼光转移到了与上海邻近,且地价较低的地区,此时苏州成为最佳地点。这一是由于 此前民企培育的技术劳动力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基础,二是苏州积极融入上海政策引导,由“乡镇企业模式”迅速转向为“工业园区模式”,吸引由上海溢出的外资。
嘉兴由于前期工业发展薄弱,农业一直是重要产业定位,在失去1980年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之后,嘉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周边发达城市所吸引。1990年代中后期世界产业转移背景下,缺乏技术劳动力和配套的产业服务而使其经济发展与苏州的差距更大。
嘉兴整体营商环境比不上苏州。从交通便捷性和与上海的同城化来看,苏州已把嘉兴甩开。嘉兴没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时,苏州就实现了审批制度改革,95%以上企业审批业务不用跑不见面就能办好。有些方面嘉兴也在做,但力度、精准度不如苏州。另外,苏州产业配套、园区基础和生活环境设施配套等都优于嘉兴,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数量能级远超嘉兴。
此外,在学者进行的访谈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嘉兴人大多观念比较保守,安于现状,喜欢安逸的生活,有“小富即安,有余则庆”的农耕思想。而苏南地区本身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观念开放也成为苏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走出“大都市阴影区”
嘉兴市在自身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区位越是接近中心城市,会导致中心城市对其发展要素的吸引和袭夺。而苏州恰恰相反,在自身发展充分的情况下,通过接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顺利承接了上海的外资和产业溢出。
上海等核心城市外围地区的发展状况无法脱离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如嘉兴的行政区划调整、农业定位,以及浙江将杭州、温州、绍甬经济圈作为主要发展区域,导致嘉兴自身发展不足,进而被周边城市甩开。

事情慢慢起了变化,嘉兴也等来了机会。2017年,浙江嘉兴设立了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制定了《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 年)》。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
这些政策为嘉兴战略地位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有利于积极向上争取空间、资金、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有利于嘉兴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融合与合作,特别是与上海、杭州实现深度对接。
嘉善在一体化示范区交通规划里提出,打造三个“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嘉善与上海、苏州、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半小时互达。意图以此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产业协同提供便捷。

俗话说“一步踏错步步错”,在迷失了1980年代,错失了1990年代,踟蹰新世纪前20年之后,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嘉兴追上苏州是不太现实的。嘉兴积极谋划借力沪苏杭,先从“大都市阴影区”走出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俗话也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借外力的同时修内功,嘉兴的未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未为可知、不可限量。
文/搜狐城市肖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