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清华教授的关于房地产相关的预言再次引爆网络。这位教授表示:15年后人人有房!

我看到了这个报道之后,感觉非常诧异,根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我国早已经是全球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截止2010年底,我国约有90%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住房,其中约有11.2%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41.0%的家庭拥有房改房,38%的家庭拥有商品房。按照统计数据显示的结果,住房问题在我国根本就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
那么,这位教授为什么要说这样吸引眼球的话呢?我估计,教授的言下之意,就是高房价了。

我发现,在讨论房地产相关问题的时候,经常是鸡同鸭讲,讨论点常常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而且有的时候,有些专家其实也并不懂房地产,或者也不明白老百姓到底想要什么,就急着发表一些看起来符合民意的言论。
房子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情况下,为什么老百姓有这么多的焦虑?住房和房价问题还能够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呢?
归根结底,这里面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房子除了居住属性外的社会属性。

房子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巨大,基础设施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的社会属性都需要跟房子挂钩,才能解决这种供需矛盾失衡的结构性难题。而这些,才是房子背后真正让老百姓焦虑的核心问题。
即使对房地产一点都不了解的人,也能发现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省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一般来说都会高于本省其他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省会城市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便利的生活设施,和最好的就业机会。而一个省会城市,由于人口的承载是有限度的,那么短时期内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有了房子才能在这所城市立足,才能够享受这个座城市带来的教育医疗和就业资源。通过房价调节人流,这其实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但这种分配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这,就引起了社会巨大的舆论。

这种依靠房子来决定城市生活品质和发展的做法,虽然简单粗暴,但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具有效率而且相对公平。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一所好学校,大家都想进,教育部门怎样才能确定谁能读这所学校呢?难道幼儿园入学需要考试,小学入学需要考试,中学入学需要考试?再次回到过去那种从小就开始利用考试来选拔人的时代吗?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差异化的房价进行社会资源的调节,可能是目前发展阶段下的无奈之举吧。

而解决中国社会所谓的住房矛盾,并不是盖房子这么简单!
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指出,在中国不存在简单的住房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大力的提升供给水平,这个供给包括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教师事业中,建立更多的医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到医疗行业。
通过发展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异,减少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位中国人在每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基本无差异的社会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住房矛盾问题。
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整个社会不断的进步,才能使得房子问题,再也不会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王海平,感谢作者大力支持。